商业 要闻 产经 房产 金融 银行 基金 保险 数码 智能 汽车 娱乐 时尚 生活 健康

14省新政策支持采购国产仪器 聚光科技率先受益

2021-09-15 17:51:33 来源:钥城网
分享: 微信 微博

我国高端仪器产业长期面临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,而冲突使得分析仪器“卡脖子”问题愈发严重。在这一背景下,2021年以来,已有14省市陆续发布新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政策标准,明确了政府采购应遵循国产优先原则。其中,浙江、四川、陕西、广东、浙江杭州等5个省市在新政中加强了对进口产品的管理,通过收紧进口产品清单、细化进口产品采购管理办法、设定未来进口产品总额降低目标等方式,加大政策对国产仪器的支持力度。

政策的落地助力高端仪器国产替代进程加速,为国产仪器企业注入一剂“强心针”。聚光科技自成立伊始,便坚持“自主可控、自主研发”的发展路线,积极布局高端科学仪器研发,是国内技术平台最多、细分市场应用最广的仪器仪表企业。凭借强研发实力与多业务布局,聚光成为行业加速发展的“排头兵”。

强研发实力推动业务版图快速扩张

聚光科技成立于2002年,并于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。公司在成立之初聚焦工业过程分析和环境监测,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。截至目前,公司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覆盖三十余个细分应用市场,其中包括 “卡脖子”问题突出的临床诊断、生命科学、半导体等领域。

业务版图快速扩张,动力源自公司在高端分析仪器仪表产品深厚的技术积累。截至目前,聚光已经建立起七十余个技术平台,囊括光谱、色谱、质谱、湿化学、生命科学、样品前处理、实验室耗材等品类。同时,自主开发的软件应用,以及独具特色的便携、移动式产品,使公司可以提供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。

丰富的技术平台,使聚光得以实现多应用领域的快速渗透。而细分市场的不断开拓,最大化各技术平台的经济效益,同时也反哺新技术的研发。这种多技术平台对多应用领域的“多对多”业务模式,是全球领先的分析仪器公司的共同选择,而聚光是国内分析仪器行业中,唯一实现此模式的公司。

强大的研发实力是“多对多”模式高效运转的核心。聚光在研发方面布局早、投入大、资源优,创造了多个“行业第一”。早在2006年,聚光便响应国家科技战略,成立实验室仪器研发团队,积极布局重大科学仪器研发。公司在2010年发布国内首台便携式GC-MS,2013年发布国内首台全谱直读ICP-OES,2015年发布国内首台可车载ICP-MS,2016年首创发布移动实验室3.0,2018年首创发布全自动实验室4.0。子公司谱育科技在2019年推出国产三重四极杆质谱仪,接着在2020年首创发布一系列重磅产品,包括GC/LC-TQMS,全自动超级微波消解,工厂自动化分析系统,以及国内首台傅里叶红外遥测系统,等。聚光的多项研发突破,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,扭转了海外龙头在相关应用市场中的长期垄断。

高端仪器国产替代任重道远

中国是仪器行业的需求大国,但国产品牌市占率低,且更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。据SDI发布的《2015-2020全球分析仪器市场》数据,2020年全球分析仪器市场约637.5亿美元,折合人民超过4000亿元,其中中国市场占比12%,是增速最快的地区。海关数据显示,分析仪器贸易逆差维持高位,且出口产品中,中低端质谱及气相色谱占比较大。浙商证券估算,国内分析仪器市场中,质谱、光谱、色谱的国产品牌市占率约为15%、20%、27%。

仪器行业具有市场分散、研发难度大、周期长等特征,形成天然的进入壁垒。中国企业起步较晚,在人才储备、研发投入、品牌建设等方面落后于海外巨头。仪器信息网梳理的2020年全球前20大仪器公司,绝大部分来自美国、日本、德国。其中两大巨头赛默飞世尔及丹纳赫,通过大量并购,深度布局生命科学、临床诊断等高壁垒检测市场,构筑了深厚的护城河。业内人士坦言,国产高端仪器仍然面临核心部件加工制造能力不足、软件难以与进口仪器软件匹敌、产品的可靠性与适应性较进口仪器稍逊一筹等问题。

面对挑战,聚光一方面持续加码技术研发,实现部分产品相对于海外龙头的技术领先,另一方面通过产品的定制化、专用化、自动化,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。在海外巨头重点布局的生命科学、临床诊断领域,聚光也在持续发力。在临床质谱检测领域,海外仪器厂商占据了全球90%以上的市场。而聚光依托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等核心技术的突破,已启动两款临床质谱检测系统(PreMed5200超高效液相色谱-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系统,及PreMed 700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系统)的医疗器械注册工作,预计2021年下半年将完成注册,届时两款质谱检测系统将搭配完整的临床解决方案登陆临床市场。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
相关文章

热门文章

热点排行

猜你喜欢